虽然自去年第三季度末以来,大量住宅企业加大了投资力度,但随着全年投资额的变化,近50%的住宅企业投资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,而另一半住宅企业的投资额则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50%。与一般增减相比,企业投资额的变化也印证了去年差异化的重要趋势。同样,与去年同期相比,投资额的增加也证明了对第一级和第二级住房企业的投资回报。
根据克里的统计,与去年同期相比,土地数量增加的典型住宅企业包括前10名的住宅企业,如碧桂园和绿城,以及保利、中国、华润和招商等国有/中央企业,它们今年继续领先投资。滨江作为自3月以来第一家恢复土地的浙江住宅企业,今年在杭州的领先市场份额更为活跃。
八月底颁布的三条红线政策,进一步强化了当年不同企业投资态度的分化,从企业的月度投资节奏来看,可分为四类:第一批企业在8月和之后的月投资额相对较低,土地收购主要集中在上半年,包括德新、阳光市、水凯、金科等,这类地块也是疫情后回归土地的第一代表。
第二类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4月至8月,8月底政策出台后,投资强度明显下降,龙湖、徐汇等政策影响明显;龙湖和徐辉在5月和8月每月投资100多亿元,9月和11月平均每月投资仅为67亿元和25亿元以上,降幅超过50%。
第三类企业在9月至11月的月投资额仍然很高,这部分企业在政策出台后也减少了投资,但当遇到符合企业战略的优质地块时,他们仍在等待机会来弥补自己的地位。例如,晋辉在8月至10月几乎没有得到土地,但在11月,惠州、合肥和扬州都分崩离析了。
第四类住房企业起步较晚,9月份以后仍保持较高的月投资,主要是黄绿档房企业,其他住房企业在放慢投资速度时,反而给建设、金地等住房企业带来了窗口期。
编辑/张玉伟